从168.6万千瓦到14.1亿千瓦,火力全开铸就保供基石

发表时间:2024-09-29 14:47

火力全开铸就保供基石

——火电行业实现从168.6万千瓦到14.1亿千瓦跨越式发展


岁月,忠实记录着火电行业的发展轨迹。


从依靠国际援助、设备引进和艰难的自主探索,到国产大容量、高参数机组不断涌现,机组结构不断优化,排放指标日益优良,75年来的沧桑巨变,我国火电行业走出了一条跨越式的清洁发展之路。


图片


75年,时光飞逝,我国火电行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约168.6万千瓦。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其中火电36亿千瓦时。


截至今年8月,我国火电装机已达14.1亿千瓦,是新中国成立时的834倍。截至2023年底,我国95%以上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装机规模全球第一

图片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也使得火电在电力领域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火电一直都是保障我国电力供应安全的主力电源。即使到75年后的今天,火电的“压舱石”作用依然没有改变。


从“一穷二白”起步,我国火电行业在艰辛探索与追逐中实现了弯道超车。


1956年,首台国产6000千瓦火电机组在安徽淮南田家庵电厂投产发电。据悉,“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的24个电力项目中,除了丰满水电站外,其余均为火电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奠定了新中国火电发展的基础。


而在此后近30年的探索期中,火电都承担了主要的电力供应角色。依靠国际援助、设备引进和自主探索,我国构建起了以10万千瓦及以下火电机组为主的电力体系。


图片


到改革开放前夕,火电行业尽管发展相对缓慢,但装机容量还是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约23倍,达到3984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69.7%,发电量从36亿千瓦时增加到2119亿千瓦时。


改革开放给新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也给我国电力工业特别是火电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契机。


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百业待兴、激情澎湃的年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金、供电能力不足带来的电力缺口,让“集资办电”“煤代油”等词语成了具有时代烙印的热门词汇。


一批如华能国际、山东龙口、广东沙角等为代表的火电企业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中的明星。


图片


通过引进大容量、高参数先进技术与设备,建设大型煤电机组,我国火电装机不断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国火电装机达到81917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7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淘汰落后产能、严控增量的同时,我国火电积极优化存量,不断挖掘机组潜力,逐渐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用能高峰时期,火电机组顶得上、稳得住;清洁能源大发的时刻,火电机组压得下、调得动。火电成了我国能源兜底保供的“压舱石”。


目前,全球最大的火电装机容量成为保障我国居民用能需求,助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电技术世界领先

图片


2006年11月,我国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在华能浙江玉环电厂成功投运,实现了我国燃煤发电技术的新跨越。


从首台6000千瓦国产机组投产,到首台百万千瓦机组投运,我国火电行业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电力发展主要依靠苏联援助和设备进口。


图片


1978年以前,我国火电行业主力机组还是以10万千瓦为主,少数电厂建设了一批苏制20万千瓦机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力装备制造水平依然落后,只有为数不多的20万千瓦火电机组,30万千瓦火电机组尚需进口。


从5万千瓦到10万千瓦,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100万千瓦,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和艰苦探索,中国火电事业在新时代终于迎来了光辉时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火电机组升级换代,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已成为我国火电行业的主力,清洁高效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


2015年6月,我国首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电厂华能安源电厂成功投运,填补了我国二次再热机组电厂空白,开创了我国电力建设史上首次尝试的二次再热技术革命。


2023年8月,位于山东省郓城县的大唐郓城630摄氏度国家电力示范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安装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使机组再热气温提高至630摄氏度,能够提升发电效率、降低燃煤消耗。


图片


如今,中国自主制造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已遍地开花。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空冷机组、60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煤电、脱硫脱硝、综合利用等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火电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通过自主创新,机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稳居世界领先水平。


全球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图片


绿色是生态文明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火电在我国发电装机中的占比逐年降低。


新形势下,如何挖掘火电行业清洁高效的发展潜力?如何依靠火电机组的稳定性、可调节性,发挥好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坚强后盾和电力供应的稳定器作用?这是“双碳”目标下,火电行业要破解的时代命题,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然要求。


低碳、高效、灵活、智能,成为当前火电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图片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2021~2023年,已累计完成改造7.37亿千瓦,其中灵活性和供热改造完成率超过75%,有力促进了我国新能源的消纳和电力低碳转型发展。


截至2023年底,我国95%以上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50%以上的煤电机组具备深度调峰能力,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超过90%。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2023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21克/千瓦时,同比降低0.4%,比2005年降低21.7%;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540克/千瓦时,同比降低0.2%,比2005年降低37.1%。2023年,全国火电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8.5万吨、48.4万吨和78.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约14.1%、上升约1.7%、上升约3.0%。随着火电机组容量等级结构持续向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供电煤耗显著降低。


图片


2023年,煤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3克标准煤/千瓦时,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1.6克/千瓦时,先进机组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与天然气发电机组限值相当。


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电力行业碳减排效果明显。2023年,全国共有2257家火电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2023年全年碳配额总成交量达到2.12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144亿元。


筚路蓝缕,风雷激荡。伴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火电行业不断书写新的历史的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刻进了历史行进的辙痕之中。


千帆已过,青云不坠。紧跟“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和“双碳”目标的方向,新时代火电行业定将在绿色高效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再创辉煌。